试了上百家火锅的导演们,告诉你为啥非吃这些家!
农历腊月28,《沸腾吧火锅》第二季正式开播。转眼间六周过去,十八道火锅也尽数登场。如果还没来得及看,或者想重温任何一集,记得点击文末的“阅读原文”,我们随时出现在每一个你想吃火锅的瞬间。
这一季的拍摄准备从去年7月开始,到播出完毕一共历经了8个月。因为疫情,原本探索国外火锅的愿望落空了。回归国内,我们还能带给观众什么惊喜?这是导演组在前期策划阶段不断思考碰撞的问题。
最终的灵感来自于一次闲聊。
每周不同的主题,开集都会播放不同的动画
总导演许芝翔还记得那一天:当时大家在讨论火锅到底是什么?辣还是不辣?吃不吃海鲜?这个食材配哪个最好吃?甚至,我们吃的是不是火锅?!突然地,当我们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的放到一起,我们发现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分集方式和形式上的创新么?
于是就有了这六周的主题:“非辣不可”、“这才是鲜味”、“干了这碗神仙水”、“美好食物终成眷属”、“最爱杂碎”和“这也算火锅?”
伴随着每一集的播出,日夜加班的分集导演也逐渐走出了机房。我们赶紧抓住了他们,聊了聊拍摄过程中他们的一些观察和发现,尤其对于火锅的新体感。
以下是他们的口述。
关于火锅是什么?
新疆椒麻鸡火锅,挑战了很多人对火锅的认知
关于故事主人公
“内蒙古冰煮羊火锅”导演乔永志:虽然我是北方人,却从未体验过接近零下三十度的天气。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拍摄,对摄制组和拍摄对象都是前所未有的经历。虽然牧民们常年都在对抗这样的温度,但他们会选气温相对容易忍受的时间在室外干活,也有自己烧的暖气供应。为了我们纪录片的拍摄,牧民们其实也吃了不少苦。
日出日落前后这段时间的自然光是我特别看重的,在草原四天的拍摄时间,有三天都是在这个特殊时间段抢拍,这意味着我们要很早起床从镇上赶到草原才能拍到日出,傍晚日落前后又是白天温度最低的时候,经常起风。
我是希望能拍到父子共同骑马的场景,因为家族的熏陶使得大儿子都仁也非常爱马,父子之间多了一个共同爱好。这个场景我希望放到日落前,用长焦镜头把金色的太阳作为画布,而恰好那个时间是草原上风最大的时候,风太大对讲机几乎失效,两人在远处骑着马全靠看我们手势来走位,这个场景拍摄了将近两个小时。
父子二人问了三四次“拍完了吗”,每次我都说“快了”、“最后一个了”。这个场景拍完之后,父子两人眉毛和胡子上都结上了冰。这是我印象最深的场景。这个场景把大家都冻坏了,还险些被他们拒绝次日的拍摄。
陈哥和黄姐
火锅背后的人文变迁
典型潮汕的老房屋
“云南腊排骨火锅”导演杨乾:纳西族是外来的民族。起初他们的饮食非常单调,以蔓菁(一种根茎类植物)为主。明代改土归流之后,他们的饮食逐渐繁盛。
纳西族先民在大研古镇定居,房屋围绕着“四方街”呈放射状分布,“四方街”就是集市,每天马帮商旅穿梭其中,流通贸易,当地人的生活、文化和物产因此变得丰富。
之所以会有腊排骨,是因为制作好的腊排骨最适合作为马帮商旅路途中的“方便速食”。这进而也成了纳西族朝山进香祭拜祖先时的“炊锅菜”,只要取下几块,放进锅里,搭配蔬菜,便是一顿热乎乎的美味补给。
神奇的火锅
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油茶的滋味
关于疫情
城市的温度
食物也是一种亲密关系
“贵州酸汤鱼火锅”导演马肖杨:最初遇到小燕子一家,是看到刘勇帮小燕子清理鲶鱼,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鱼身上。俩人话虽不多,配合却出奇默契。在调研拍摄中,我们渐渐发现,这家看上去并不显眼的小店,很多食客都是住在附近的职工家属,日子久了,它更像是一家“老街坊”食堂,即便在旅游淡季,也依然热闹。
刘勇和燕子
和人一样,在美食相逢的探索中,每种食材也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另一半。无论是椰子和鸡之间的清新邂逅,还是大肠和咸菜之间的取长补短,亦或是传统搭配豆腐和鱼之间的珠联璧合……在这些固定的食材搭配里,既能够看到人类的智慧和哲学,也能看到所在地的市井和烟火。
无论是主动去寻找我们赖以生存的天地和水土,还是与外来食物不期而遇,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了一种认知,也更加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。
排版:风味君
communications@labsdoc.com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观看《沸腾吧火锅》第二季